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长寿。
  养生太极拳 太极健身 太极经典   初学者园地   太极源流   拳坛轶事   太极拳首页
 

练意练气及其疗疾健身作用  ——虚无子

 

全凭心意用功夫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这是释、儒、道、医、武百家各派所公认的练功名言。练拳也要“凭心意用功夫”,即要运用内向性的意识来练拳。养生太极拳注重身心合修,练拳务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行功心解》],则能尽其妙用。这种练法贵在练“意”。“意”者,心意、意念、意识也,这里专指拳势动作(属性为外显的)的、以及这个动作所蕴含的息、气、劲(属性为内蕴的)的意识活动,即统领拳势动作和呼吸、内气、劲力的意识活动叫“意”。

太极拳套路是由不同的招势组成的。招势用于技击就是招法,亦叫“招”或“着”。有招无劲不成拳。太极拳是内家拳, 太极拳术形于外为“着”,蕴于内为“劲”,“招”和“劲”统由“意”而生。拳谚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练到能“合一意而统之”,则能“意到则着到劲也到”。

“练意”就是练这种“合一意而统之”的功夫。首先要锻炼思想专注于练拳和保持专注的能力。然后按次第进修“意-形-息-松-气-劲合一”的功夫。

按现代医学理论,“练意”有心理调适作用,可放松身心,并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人们受工作压力、生活紧张,七情六欲和日常琐事的纷扰,造成精神和肉体活动混乱无序,影响健康和产生疾病。练意时放下世事万念,思想专注于练拳,进入恬淡虚无状态,这是一种放松思想、调整心理的过程。

养生太极拳的意气运动,可以达到自我放松,释放精神压力,调整精神意识与组织器官的机能,甚至身体虚弱的病人可以不练套路而仅作力所能及的单式练习也能达到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效果。

古人云:“静乃寿”。就是经过锻炼,练拳时全神贯注,排除杂念,虽动犹静,动中求静,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祛病的效果。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指的是意识的放松状态,“精神内守”是思想专注全神贯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但有精神放松、心理调适作用,还能激发内气(元气),通过养生太极拳的意气运动,激发内气随“意”的活动产生通经活络作用,达到治病健身的效果。

内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内气充溢,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祛病。而内气的修炼先要练“意”,能调息、放松方能懂气、练气,放松、行气、使劲,全凭心意用功夫。

 

调息练气

中医治病素来重"气"。生理上讲“气化”,病理上讲“气机”,临床上讲“气血盛衰虚实”。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指出了“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里的“气”除指“呼吸之气”外,更重要的是指人体内存在的“内气”,也叫“真气”、“元气”、“正气”等。《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古代医家刘完素指出“形以化气,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指出了气的重要性。“气”既是维护人体生命之物质基础,又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维持健康的本能。同时,人的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也会从气的状态及其活动表现出来。

养生太极拳意气运动的功夫之一是“调息练气”。 古代医家孙思邈有吐故纳新的说法:“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气息得理,即时百病不生。”另有经云:“气静则神怡,神怡则气足”。通过练气可以养神、充养元气而祛除沉疴。所以说通过养生太极拳的调息练气,有治疗形体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中医理论和实践都说明,调息练气对治疗慢性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符合科学道理。

 

身心兼修

“形神相因”论是祖国医学理论的养生理论之一,人的形体与精神密切相关,称“形神相因”或“形神合一”。“形”是指人体的组织,包括皮肤、血液、肌肉、骨骼、神经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眼、耳、口、胃、肠、生殖器官等等。“神”是指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了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形和神二者密切相关,互为依存,即“形神相因”。“形神合一”,就是人体组织器官与精神意识及其机能的统一。范缜的“灭神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医籍《类经》上也载有“形伤则神为之消”之说,养神可以保形,保形又可以壮神。因此,健身当身心兼修,以求形神兼备。

通过体操或外功拳的锻炼,可以活动筋骨,强壮身体,理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练静功者则以修养精神为主,认为精神充实可改造身体。分而言之各有道理,合而言之则各有所偏。达摩大师传易筋洗髓二经,内家拳主先身后心,养生之道应贵在“身心合修”。养生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身心兼修,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调和气血,是形神兼备的健身运动。

养生太极拳能技击乎?

拳术者不外乎着与劲。形于外者为着,蕴于内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为体,劲其为用。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拳!内家与外家的区别,在于着与劲二者之别,外家精于着,内家邃于劲,各有独到之处,并行而不悖。世人以为外家主刚,内家主柔,其实刚柔不可偏废。所以太极拳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走和粘当于劲中求之!

养生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注重意气运动,其入门功夫有行气通经,疗疾健身之功效。疗疾健身乃筑基也。基础打好后,万丈高楼平地起,方可按次第进阶锻炼。

养生太极拳的锻炼进阶:意-息-松-气-劲,统称内功修炼,其修为体现在招势上。套路由招势所组成,招势即"着",用于技击的招法,其属性是外显的,即形于外,看得见的。劲和着是太极拳的内蕴和外显的两个方面,所以。练拳不应单纯练拳架的架势动作,也不应单纯练意、松、息、气、劲等等内功。架势动作和内功是一个拳势的两个表现形式,不能分裂开来。明此而懂身心,懂形神,懂气质,而能体用兼备而成拳术。明此,能内外兼修,能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拳家论拳,至此境界则可谓上上乘矣!

 

疗心自疗

《养生论》说:"疗身不若疗心,吾人谓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这里说的是疗身和疗心,以及人疗和自疗的关系;可见古人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强调了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现代医学也有许多案例实践证明,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养生太极拳强调在练拳的过程中要同时练意,也就是生理、心理同时锻炼。“练意”在气功术语中称为“调意”或“调心”。“调意”可以调养精神意识与组织器官的机能,发挥自身维持健康的本能,就可以自己给自己治病,即疗心和自疗。当然,人疗与治疗形体疾病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必须经过医生的帮助,本能得以起作用。不过若是既"疗心",又"疗身",二者结合起来就比单纯治疗形体益处要大的多。养生太极拳主张练拳要用意、松身、练气、练精气神,就是这个道理。慢性病患者自身练拳治病的实践证实,练养生太极拳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治疗许多顽固性慢性疾病。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养生太极拳是提高健康本能的自我修炼技术,其基本功法是意气运动,通过意气运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练拳使人体赖以生存之气沉聚于丹田,使“丹田”之气充盈。然后气的自然运行和练拳时以意领气使气循经运行,以疏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气为百病之先"、"百病生于气"之说。气机失调、气郁、气滞、气虚、气陷、气逆、元气亏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等等,都是常见病因。而且因"气"之病,又可导致"血"分的疾病,即气血不和的疾病。如气滞可以导致血瘀,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不当经而出血等,因气血之病进一步发展又可导致阴阳失于平衡而发生内分秘失调、血压高低等疾病,说明了很多疾病是先由"气病"发展来的。古代医家李东垣说:"养生当实元气",通过练功能使内气充盈,可以"实气",使虚者强之,郁者通之,逆者顺之,陷者升之,从而达到治病养身的目的。抱朴子云;"善养气者,内以养身,外以祛病"。人以气为本,所以练气是治病的关键之一,"以意领气"又是练气之法,意气运动是养生太极拳的核心。"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这是中医的气血理论之一,气壮则可以帅血以运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气旺则是气化之物质基础,只要气血充沛,血脉畅行,营卫调和,人体就可以"阴平阳秘",百病可防,已病可愈。

养生太极拳的身正、体松、心静、气匀的状态,以及意、息、气、劲的功法之核心是意气运动,意气运动是达到疗疾健身以及练成太极内功、健康长寿的基础功夫。

 

养生太极拳的一般知识

太极阴阳的概念

生命-气化运动

人体气的概念

气对于生命的作用

练养生太极拳,提高免疫力

中医病因说

练意练气及其疗疾健身作用

练养生太极拳,提高抗病康复能力

太极拳养生术的习练功效和运动机理

意气运动的行气通经作用

虚无子谈养生太极拳

从太极门到太极拳

练拳行气的脉道问题

意气运动的行气通经作用

养生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一般知识 养生太极拳拳术 养生太极拳功法 返回养生太极拳网站首页
 

本站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2082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