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养生太极拳   太极健身   太极经典   初学者园地   太极源流   拳坛轶事   太极拳首页  
太极源流

太极拳 道家传—— 唐村《李氏家谱》抄件观感

安徽中医学院  李滨

 

 

绪  言

太极拳源远流长。李亦畬整理《王宗岳太极拳谱》,1881年抄存郝和珍藏本有《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畬处抄得《太极拳谱》,为1867年之初稿,小序首句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太极拳寻踪,是太极拳史学研究的课题。拳史研究,从属于通史研究。经历二十世纪百年大潮的落差,伴随甲申三百六十年风雨,明末李自成及其将领的人物史料挖掘,2005年3月8日《大河报》第26版发表记者张体义撰写考证李自成部将李岩的文章,标题:《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本文切入“李岩研究”良好契机,认为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法,在明朝末年,启迪着北派传世发展。文中由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及其弟子唐村李春茂授拳,兼及蒋仆、王廷年代,以提供深入研究。一、太极拳,道家传之一证

  河南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 是清·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十世李元善主持编修的,见《武当》杂志2010年第7期 李滨 :《必然所得,深层发现》

《李氏家谱》的发现,为太极拳史学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摘录如下:

《李氏家谱》的这段谱文,透视出太极拳历史事实:

1、太极拳源于道家

李春茂拜师千载寺太极宫老道长李博,学成后,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

《李氏家谱》谱文:“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2、陈奏庭与李族九世李信、李仲,同门拜师结义

李族九世李信、李仲与陈奏庭是表兄弟关系,奏庭较李信小几岁。李信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则陈奏庭之生年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

《李氏家谱》谱文:“……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

3、陈奏庭考举不平,打考官。李仲、李信、陈王廷为躲避缉拿,只得各自远走他乡,以避风头,至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

《李氏家谱》谱文: “……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

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2、太极拳源流,上溯至元末明初,张三丰真人继承了吕洞宾、陈抟、火龙先生的道功道术与武技。见本养生太极拳网站。

2、陈沟陈族与唐村李族是姑表亲。陈奏庭的母亲原是唐村李氏七世李政德之长女。

3、陈奏庭与李族九世李信、李仲,同门拜师结义李信与陈奏庭是表兄弟关系,奏庭齿较李信小几岁。李信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则陈奏庭之生年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

引证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李信 “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陈沟陈秦庭

按:宫,原作“功”,抄误。

  引证《李氏家谱》一段文字引如下:

“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谱文八世李春茂辞条也说:

 “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而名焉,擅观星相,推[步]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查《辞海》:李岩,本名信,河南杞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对义军的发展扩大,多所建树,晋封为制将军。郭沫若《关于李岩》,引无名氏《梼杌近志》,肯定其历史地位。(《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116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李氏家谱》的这几段文字,透视出太极拳历史悠久的信息,更透视出千载寺太极拳传入陈家沟的历史背景,大致如下:

1、李信为李族九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曾经与二哥李仲和陈家沟小老表陈奏庭有过拜师结义仪式;先拜师,后结义。师乃李仲、李信生父李春茂。李春茂乃陈奏庭舅父。李春茂拜师千载寺太极宫老道长李博,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称颂之。这位道长收徒授拳之功不可抹。太极拳源于道家,亦属不争之历史事实。很显然,唐豪谬说“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欺世谎言,尘埃落定!

   与李春茂同时之习武人物有李佩、李倬、李罄、李馨等,活动年代都早于李仲、李信与陈王廷。李倬大李春茂一岁。《李氏家谱》说:“李倬,庠生,生于万历元年,一生教拳,山西、山东,京师弟贤数千,十三势,太极养生功,扬名武林。”可见,十三势拳、太极养生功,在李仲、李岩、陈王廷之前早有流传。《李氏家谱·序》说李仲、李岩“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只可以理解为里巷教拳与街头演艺时的个性发挥,并不是内家拳法的根本创立。谬说陈王廷“创拳”,显然是武技门外汉国语阅读能力低下,文史知识贫乏之市场炒作,也是对《李氏家谱》的曲解,更何况李仲、李岩后来又峰回路转地折入千载寺再拳,以提升拳学修为呢!

   博公武道传授李春茂等人武技,这位道长师事何人?仍然有赖于史料的深入发掘才能回答。千载寺太极宫传播《十三势拳》名目如何?唐村李立朝收藏先辈拳谱抄件,正好回答如下:

十三势拳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卸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

   李氏先辈抄件《十三势拳》名目,与宋远桥绪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许宣平卅七式太极功,张三丰传张松溪、张翠山十三势以及太一山人珍藏、文山遁叟萧天石编辑《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太极拳拳路势名相同。

  博公武道收徒授拳时,入门仪式如何?今人不得而知。清末,赵堡镇陈清平传任长春,任传杜育万,杜育万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系1935年开封石印本流传于民间。杜育万在该书的《武当太极拳溯始》中说: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时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予拳术,教成神仙。”

 杜育万说:“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杜育万又说:“世皆谓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写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宇,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诸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底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记载的那首古传歌词,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宗旨在于传颂太极拳的渊源,并且说明此拳是道教隐仙学派护道技艺。歌词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极拳术师承授受有履行道门仪式,包括神像张挂和拜师开拳的礼仪。虽然这种古典礼仪离开今天的教育形态已经遥远,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义,在于坚诚信念,尊师重道。老师授拳伊始,不可能不讲学派源流,《武魂》杂志1990年连载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公开的“原始太极拳”,分为动、静、快、慢四部。安道长答记者问,称誉道教内部不只是张三丰,还有众多名师对促进太极拳的定型发展,都曾建树过一定的贡献。中国道教邋遢派功法研究会《原始太极拳法》有安声远道长之弟子启泽散人骆巨方《拳源宗述》,是太极拳学术史研究的必备文献。(参见中国原始太极拳法研究会非卖品内部资料)。原始太极拳更推原华夏始祖黄帝发明创造。在中华文化史,东汉后期,学术整理,始自黄帝然后入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表述形态。太极拳溯始,托名黄帝然后入说,这是追述传统,自尊自重的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应无可厚非。这更加说明,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和防卫御侮技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宝库的一项宝贵遗产。

2、元末明初,张三丰真人先后住武当山三十年,继承了吕洞宾、陈抟、火龙先生的道功道术与武技。有邱元靖者,“与先生遇,拜为弟子,遂传以道妙。命住五龙,结庵修炼,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皆楚人也。“四人请为弟子,遂传以清静守中之秘,于是命秋云住南岩,真得住会仙馆,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时静炼,后皆证果。”(《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所谓“道妙”,所谓“清静守中之秘”,就是“太极用功,法守中土”。

太极拳古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简称《张三丰太极法说》(或者径称《太极法说》),为杨露禅传家之秘谱,递经杨班侯、杨健侯至杨少侯、杨澄甫而嫡系秘传。现行刊本为两家著作所完整批露:一见于《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即杨氏家藏本。此谱为杨露禅曾孙、杨澄甫次子杨振基 “趁出书之机” 于1992年6月20日公布。一见于《太极拳讲义·附录·太极法说》,即吴爱仁堂珍藏本。此谱为吴鉴泉次子吴公藻著作之香港再版易名《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所公布。杨氏家藏本和吴爱仁堂珍藏本,同为精良之手抄珍本。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多出《张三丰先师本传》,称述张三丰先师继承唐代仙学名人许宣平以来之太极功秘法而集成太极炼丹秘艺,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张翠山等武当七子均拜于张三丰门下,是张三丰集太极拳之大成。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法经过武当道人云游而传播于道教名山和著名道观,在道教内部世代相传,千载寺老道长当有所耳濡目染,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武当派太极拳专家尊张三丰为祖师,如同土木工程专家尊鲁班为祖师,戏剧曲艺专家尊唐明皇为祖师,走方郎中尊李次口为祖师,都是历史人文观念和尊师重道、高尚其事、弘扬遗产、繁荣学术的重要标志。黄宗羲、黄百家、王渔洋、曹秉仁、沈复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叶之文史名家称道之,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尊崇之,是明清时代肯定张三丰为武当派之鼻祖,早已为学术界所共识。

3、既然李仲、李信、陈奏庭等从李春茂学拳,李春茂拜师博公武道,那么,有没有其他人士也曾先后从师博公武道或者李春茂学呢?博公武道、李春茂、李仲等经历乱世有无云游行踪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千载寺内外,会当另有其他人士得其真传,以至传递于南明清初时期。杜育万所闻先师王林祯学于云游道人,殆属此类途径。

4、张三丰先师十三势软手,在唐村李春茂只是家传儿孙李伦、李仲、李俊、李岩、李元善等;而将金刚捶硬手和春秋刀,外传侄子陈王廷,以为入门之学习。

   然而,年青气盛,“奏庭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李仲、李信、陈王廷为躲避缉拿,只得各自远走他乡,以避风头。

  李仲出走开封、杞县教书传拳谋生,未久,加入李自成军中。及至李岩、李牟遭受冤杀,仲解甲离闯营,李牟之子李怀功随之,复入千载寺再拳,后同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康熙一十八年卒。

  李信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营,成为李自成农民义军著名将领。其太极学识,包括兵争思想,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太极拳法也定然会在军旅中广为流行。

   明末,有李际遇,或写作李积玉,率领农民义军占据河南登封县玉岱山抗粮。陈王廷避难玉岱山李际遇处,是其不能继续从舅父学习。其所习金刚捶硬手,或曰通背功,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时有蒋姓先辈亦在玉岱山中传授忠义拳法,所以有李际遇部将蒋八之称。满清开国之后,李际遇降清,但未能免于杀戮,蒋姓先辈则匿名隐入陈沟,王廷得而问业,然其此时已经老病。陈氏子侄拳艺,端赖蒋仆传授。

  5、陈奏庭的母亲原是唐村李氏七世李政德之长女。其抚养儿孙之际,于武技方面,当有所指授。相传太极拳又称作“大姑拳”,此一说耶?大姑者,《聊斋》李超所遇侠女之流耶?

6、李信与陈奏庭是表兄弟关系,称奏庭为姑表而不称表兄,显然与“兄仲”之称有别,证明奏庭之年齿较李信起码要小几岁。李信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则陈奏庭之生年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

7、无极而太极,又无极而千载,寺历千载,寺名几易;拳历千载,拳图各异。满清开国,千载寺被清兵以藏贼为由而焚烧。清廷又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习武与执服兵器。人物流散,拳技密传,实时势使然。

8、太极拳术源远流长,隐显传世,代有其人。陈家沟太极拳家陈鑫深知太极拳历史悠久,也曾意图阐述太极拳之渊源。陈鑫根本不认为陈王廷创太极拳,例如,他在《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追述先人拳技,却连陈王廷的名字也未提及;而在《陈氏家乘》之中也只是说陈王廷“精太极拳”。

《陈氏家乘》说: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週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祗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形象刻画得很糟糕。从谁习《黄庭经》?从谁“精太极拳”?姑且不论。先看其体态,虽然美言“精太极拳”,可是前往山西访友途中,神识错乱,白日幻影,心情惆怅,半途而废,抱病而归,是一个脑病患者,何有精太极拳之体格风貌?次看其武艺,与幻影中的童子扳跌,表现如何?遇一敌手,追之,三周御寨未及,这表现又如何?何有精太极拳技艺之夸饰?再看其词句,“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年老残喘,患得患失,心情苦闷,如此精神状态,能否读《黄庭经》?能否造太极拳?

随身研读道教典籍《黄庭经》,又研究太极拳功夫的长者,定具体格能耐,耄耋禦众。这里,不妨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史学家黄宗羲春秋笔法肯定张三丰的文句加以对照,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夜梦虽为虚境,却有其实境之基础。在道教,玄帝即真武大帝。武当山曾为真武养静之处,山名武当,系由“唯真武当之”一语而得,明、清两朝,皆尊奉真武大帝为护国神灵。显然,夜梦授拳是生理现象,而白日幻影却是病态体征。

陈鑫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 “及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不过图画已耳。”

陈鑫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陈鑫还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这里,陈鑫言三教归一本太极之理,不正是张三丰《大道论》所演讲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极大道的思想理论吗?《太极法说·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说:“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太极拳之艺术形态,虽说因为“性相近而习相远”,然而,其原本不出大道渊源,当为定论。那种自外于武当,自外于道家学派的狭隘的封建宗族门阀观念,究非太极拳家之所取。唐豪原非太极拳业内人士,受人指使而居心叵测地散布流言蜚语,却也滑稽可笑。尔曹学识短浅,孤陋寡闻,曰证曰考,何足道哉!

二、蒋仆原来是蒋培礼之后裔

《李氏家谱》序言中有两段话,兹为标点而征引之。

其一曰:“始主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茶待。”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露着明·洪武鼎定之后的政府移民情节。千载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查相关史料,千载寺前身是东汉无极庙,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450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间复称无极庙,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改名千载寺。寺东有三圣门,亦称三圣祠,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东,有太极宫,内设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亦名太室祠)。寺南有博鳌潭,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周易祠。祠旁塑伏羲、女娲雕像,四方香客游人多所驻足,瞻仰和论易。

 

其二曰:“始主与河邑常杨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更透视出明朝末年太极拳人物的不解之缘,诸多学术研究疑点亦迎刃而解,兹简析如下:

 

1、《怀庆府志》和《温县志》的《吴从海传》载:吴从海,北直隶人,崇祯末,以府判摄温县时,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来,直叩温城,从海率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亲御诸河,纵火焚贼船,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据《安平县志》,吴从海摄温县时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若此,其时陈王廷正值壮年,当年过而立。如果在满清开国(1644年)时32岁,至康熙元年(1662年)为50岁。设陈王廷年老残喘之时为60岁,时当康熙十一年(1672年),上溯出生之时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不会超过这个时限,而只会稍后。因为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所立王廷墓碑文字“清故庠生”为前提条件。所谓庠生,即吃氏族宗祠公粮的乡办小学生毕业生。如果是明末庠生,6岁入小学,则在1618年。陈小旺编著《世传陈式太极拳》说“陈王廷约公元1600~1680年”,其定出生之年或误,因为1600年出生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则为44岁,与“明末庠生”不合。其定卒年为1680年,与上述推算暗合。王廷墓碑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祠子汝为汝弼汝人

孙宏印元印××曾孙××同立

2、陈绩甫1935年著《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云:

“清康熙年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蒋发为弟子,授以真传,名负当时。奏庭公老,绘一肖像,以蒋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陈绩甫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已为上述《李氏家谱》文字“奏庭考举,考官不平”所否定。而招安草寇李际遇被指为蒋仆王廷画像的前奏曲,亦曾为陈家沟太极拳伊始之疑案研究,提供过下手之处。笔者曾撰著专题论文:《王宗岳年代新释与蒋仆王廷画像质疑》,该文说:

查阅《明史》与《流寇志》等历史文献,对照陈沟所出材料,得出如下史实:

①李际遇在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为河南登封土寇,是否系登封武举,史料未载。《明史》载其在崇祯十四年攻打登封县城,十五年攻打汜水县城,后据洛阳一带,十六年四月接受朝廷招安,据洛阳、宝丰、郏县、汝州、禹州等地,十六年九月阴通李自成,十七年(1644),盘据洛阳,列寨最大。清·顺治二年(1645),即南明弘光元年正月附清,引导清·豫亲王多铎骑兵渡河孟县……欲往潼关。

 

②史载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帝特下诏,招安李际遇等几处土寇。《流寇志》卷八载:“河南巡抚秦所式、副将李成栋屯孟县,官兵守怀庆郭家滩,沿河列炮,帝遣兵部职方司主事王某,联络土寨,恢复中原,宣旨招降李际遇。际遇迎诏使入山寨。”

 

③据《明史》,李际遇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不涉及黄河以北,更不涉及温县。崇祯七年以后,黄河以北“贼未再犯”。

(《武当》1999年第4期第34~36页)

显然,《汇宗·自序》既自嘲解说,又欺骗唐豪,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由上述《李氏家谱》序文,刘村蒋培礼是当时五家结义中人。这位蒋姓先辈,殆《陈氏家乘》所谓清初隐入陈沟之李际遇部将蒋氏之先祖耶?或者正因为陈卜与蒋培礼迁徙之际,有结义之举措在前,而后的特定情势下,陈王廷避难李际遇处,看中了蒋氏武功与拳技之精深造诣,所以在玉岱山义军惨遭清廷镇压之际,存了一个帮助蒋氏隐居的善念。蒋姓仆夫隐入陈沟,以终养老母而尽孝道。未久,陈王廷亦老病,独自呻吟:“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于是以友谊延请蒋仆担任陈氏宗族武术教师,从而协助“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蒋仆将玉岱山忠义拳易名砲捶指授陈氏子弟,陈家拳法为之一变,以致有陈氏二路砲捶世代相传。后来造作陈王廷与长工蒋仆之画像,按辈份和年龄数算,则蒋姓仆夫的辈份和年齿均晚于陈王廷,此所以画面取陈王廷正襟危坐,而蒋仆则持刀侍立,宛若关云长与周仓之图影情形。

3、陈鑫于“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1928年)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写短文《辨拳论》,争辩拳技源流说:

“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好手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邢西怀,张宗禹;又后有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271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陈鑫见争辩不起作用,于是又感愤地写下了一篇短文插入文修堂《拳械谱》之中,短文说:

“我陈氏陈州府陈胡公之后,自敬仲奔齐。陈沟之陈,不知由陈州迁山西,由齐国迁山西。年代延远,宗谱失传。今之陈沟陈氏,相传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内,由河内县迁温东常阳古郡,即今陈沟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据。以陈应云说:‘以与盱眙姓陈,同到过土城村,余不记属何县管。土城陈氏,尚能指我始祖陈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记可凭。’要之,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蒋氏所教。至陈奏庭时,前明成手,不可胜数。陈奏庭以后,成手亦不可胜数。要之,陈奏庭明时人,蒋把拾乾隆年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于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陈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吾所明辩,虽不能与陈氏争光,亦不至败先人宗幸。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岁贡生县丞,行年八十岁,陈鑫,字品三,号应五,别号安愚谨志。”

:盱眙xu yi,江苏省县名。

蒋把拾,当为“蒋疤是”之讹。

陈鑫所说的“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事件时间跨度当在明·崇祯元年与清·康熙年间之大顺时段,即1628~1676年之间。

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公元1644甲申年至1661辛丑年,当清·世祖顺治1~18年,此期亦即南明·福王弘光、唐王隆武、绍武,以及桂王永历,韩王定武相继延续时期;自公元1662壬寅年至1676丙辰年,当清·圣祖康熙1~15年,此期尚有南明·韩王定武17~18年,时当康熙1~2年;大顺耿精忠裕民1~3年,时当康熙13~15年。(《辞海》缩印本1999年版)

联想千载寺遭遇清兵焚毁,博公武道很可能拥戴南明王朝而退守云南,兵败,遂父女云游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仆夫得其真传。

蒋姓仆夫与陈王廷恰逢上述跨度之时段。文修堂《拳械谱·陈鑫短文》中虽然以不可言蒋氏为陈奏庭之老夫子而训示后辈,但是仍然没有陈王廷造太极拳之说。陈鑫是一位太极拳学术研究家,他说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又说蒋姓仆夫不是陈王廷之老夫子。这话没说错,原来,陈王廷的拳技老师是千载寺“博公武道”之弟子李春茂。

4、蒋氏拳法除了密传陈沟之外,还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和开封普济寺,后来分别为郭永福与宋本意而得发扬。笔者曾经发表论文提及陈沟炮捶由玉岱山农民义军首领李积玉部将蒋姓友人于义军失败后,匿名隐入陈沟,遂易忠义拳之名以利传世所指授。拳名忠义,自有来历,非同凡响。清兵入关,玉岱山义军成为反清力量之一支;满清开国以后,朝廷曾经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传习武术,忠义拳又岂能轻易公开传授?然而,汉人反清复明之忠义举措又岂易止息?只不过更加隐匿罢了。古人结义是奠定拳名忠义之基石;结义而有义举,是拳术迎敌之大用场,此忠义拳名称之所由来也!这位蒋姓先辈还曾经将忠义拳易名为通背拳秘密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开封普济寺等处,乃至于经郭永福而存通背拳法传授于山西洪洞;经宋本意而有“鬼扯攒”拳法流传于定襄一带。因此,陈沟炮捶与山西洪洞通背拳以及定襄“鬼扯攒”拳法,实本一源,乃河南蒋派拳系。这就不难理解炮捶与通背拳之总歌和名目歌诀竟相契合,而鬼扯攒拳家一直尊奉蒋姓先辈为祖师的原因所在了。(笔者:不遇真师莫详猜——评唐豪武断太极拳之祖,《中华武术》1995年第5期第11~13页以及1995年台湾太极拳总会编印《海峡两岸太极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9~93页)

5、太极养生功与十三势拳有同有异,相辅相成。

《张三丰太极法说》曰:

“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又曰:“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

“十三势者,掤摅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是我国上古仙学行气导引和仿生体操而手战演绎的养生御侮技艺。太极拳技艺修炼进程中,八门五步的用功方法,是入门功夫训练的万能金钥匙。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法在历代传播发扬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理解发挥和学生的求速心理与用武意识不尽相同,以致拳式名目与行功火候或有差异。正因为张三丰祖师研究汉、魏、唐、宋各个历史时期诸家太极拳功理功法,整齐划一地集成太极功乃文乃武七十二行功架式,成为十三势软手定型传播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以后世武当内家嫡派真传,其入门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大致是统一的。杨澄甫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对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是精深的,把握是严谨的。其《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说:

“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杨氏太极拳保持了蒋发传至陈长兴的太极养生功夫形态。

在陈家沟,陈长兴之后的太极养生功架有所变异。《陈氏家乘》说:“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世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陈耕耘亦师事焉。”

阅此,陈发科传递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后之学者目为新架,也就不难理解了。发科之子照奎一改“缠丝劲势特刚强”,回溯“迟缓柔和擅胜场”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6、二十世纪末,笔者研究传统太极拳术,在探讨太极拳悠久历史时,关于蒋仆王廷画像问题,得到了陈家沟陈炳同志的应答。

陈炳说,蒋发“死后葬于陈家沟西北杨海洼”。(《中华武术》1995年第9期)

陈炳又说:“杨海洼,陈家沟村西北一华里,人烟稀少,荒草遍野,禽兽出没,事故繁多,村人称为是非之地。故蒋发死后,王廷后人将其葬于此地,以镇邪恶。”(引文从略)

陈炳还说:“民国时期,王廷后人十七世陈正述常到杨海洼祭奠蒋发。”

据此可证三事:

①蒋氏武技为陈沟人所尊崇,尊崇之致,奉若神灵。

②蒋氏卒于王廷之后,起码在1680年以后。

有赵堡太极拳著作述蒋氏出生于1633年,于1648年在庙会上身着紫花背心演拳,遇山西师,允收为徒,第二年赴山西杨城县七里岗小王庄师门学艺八年。师年迈,让独生女辅导蒋氏,同学者,还有郑州孙某。蒋氏卒于1714年。(宋蕴华:《赵堡太极拳图说》,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说蒋氏1648年遇山西师,有其可信性。若此,是否可以排出一个年表?其或如下:

山西师→蒋氏→邢喜槐→张楚臣

1648   1658   1668    1678

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民国时期,陈正述祭奠蒋氏,犹存缅怀先辈与尊师重道之传统。今日的陈家沟太极拳市场炒作人士,若能为蒋氏修建墓园,那么,其历史人文效应定当高出陈沟现有墓园效应之千百倍,从而更有利于武术之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本文不涉及对王宗岳的考证,已撰论文: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豪的王宗岳考,见于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太极》1999年第1期第26~31页;另见于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总第18期,1999年元月30日出刊。www.21Bowu.con亦发布。

本文根据www.21Bowu.con发布之初稿和《武当》2005年第9期第33~37页刊文再度文档修订。2005-11-16

 

 

太极源流 目录 太极史话 目录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之流派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近百余年的发展情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王廷不是太极拳鼻祖

陈家沟不是太极拳的祖庭

太极拳起源的争议

太极拳,道家传

一部唐村《李氏家谱》,直指太极拳源头真脉

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

太极拳源流解谜

蛇鹊酣战常山坡,轩辕悟创熊掌拳

终南山火龙传真道

张三丰首创内家拳

张三丰首创十三势

蒋元龙大难不死,王宗岳后继有人

陈奏庭遇仙得神功,蒋把式感恩传砲捶

砲捶源自蒋把式

张真人传

张松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