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河南温州。一天清早,一农夫行至去田间的道上,听得远处似有小儿哭声。循声寻去,见荒草地躺着一个小儿,头皮出血,哭声宏亮,不远处还有野狼探头探脑。再看这小儿,认得是邻居蒋把式之子,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或按现代说法,是天花病毒感染导致中毒性休克,)昨日刚被遗弃于郊野。想必是被野狼咬痛而苏醒,哭声惊走了野狼。农夫遂将其抱起送归蒋家。这小儿就是后来开创河南温州派太极拳的宗师,姓蒋名发,字元龙。
蒋发这一场大病虽然痊愈,但其周身出满天花,头皮半边成了一个大疤,后人称其为“疤头焉”或呼疤头,蒋发是其学名。
蒋发的父亲蒋把式,精少林拳派太祖红拳、长拳、戚氏拳,创忠义拳法。因参与李际遇的农民起义军事败,而隐姓埋名在陈沟传拳。“疤头焉”幼年,生性喜枪弄棒,受父亲传授,早将少林外家拳法,内家拳术砲捶,以及各种枪棒器械练得纯熟。
乾隆初年夏,蒋发正同师兄弟们围场操演拳术,围观者很多。有两个客人牵马站在外围观看,其中一年纪稍长者,看到热闹时失声笑说:“这小秃子拳捧虽好,可惜未得真传。”蒋发听罢大怒,奔上前去举刀要砍长者。长者笑而应之,蒋发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已跌之十丈之外。蒋发不服,连较连跌,如此三次,都跌出十丈以外。这时蒋发方知长者非为常人,急至长者面前,跪在地下,口呼师父:“愿师父收我为徒,弟子愿受教诲。”
长者说:“你少年气盛,过于刚烈;我喊你一声小秃子,你就要杀我,若我教你功夫,将来不知会杀多少人呢!”蒋发极力忏悔,叩头不住,直至出血。客人见蒋发长跪不起,一客人才向年长者说:“我看这少年倒有点灵气,看他还是真诚,吾兄何不收下这少年于门下进行教诲!将来代我们传授技业者,定是此人。”年长者似有许可的意思,便向蒋发说:“你既然决心跟我学艺,明年今日午时,在此垂柳之下等候我们。”说罢,二客人遂骑马而去。
到了约定的这日,蒋发五更起床就到约定的地方敬候。
正午,二客骑马而来,见蒋发恭敬地立在道旁,笑着说:“你果然不失信用,在此等候多时了?”
蒋发说:“弟子鸡鸣就来这里敬候师父。”
二客人赞许说:“孺子可教。由此可知你尊师重道信念之坚定也。我如果再推辞,倒是有负于英才了!今天你既然拜我为师,从我学艺,保你十年之内定能成功。”
蒋发请二位客人到家里,行拜师仪式。这时方才知道二位客人之中,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年稍次者是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位都是当代高人,名震环宇之士也。
从此,蒋发在王宗岳门下学艺十年,学得太极拳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家练气诸法,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义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高人。“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王宗岳、甘凤池、蒋发均出生于清康熙年间,以王宗岳年长,甘凤池稍次之,蒋发年幼。
蒋发学成后在陈家沟传拳。蒋发传拳有两种方式。其一,秘传王宗岳所传乃文乃武七十二式大架。其特点是舒缓柔和,但是非功力持久不能豁然贯通而致神明之境。因此,唯一能够承其道者,仅陈长兴一人。陈长兴成为开创河南温州派太极拳唯一弟子。其二,蒋发又视陈氏族人性情各异,从砲捶演化出陈氏一路太极拳功架,分为七十二式大架(或称老架)和六十四式小架(或称新架)。一路拳架与砲捶平行传授,遂称砲捶为二路架。
上述故事梗概见李季英珍藏本《陈长兴序》。
陈鑫《图说》拳架是六十四式结构,就是其祖父陈有本所传承的陈氏太极拳。陈鑫之后。由陈照丕继承并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
陈长兴授徒数十人,在传授七十二式大架的同时,视学员性情各异也曾教过劲势刚劲的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和二路砲捶以及砲捶长拳,为其子耕耘、其孙延年、延熙、曾孙发科与子照奎所继承。
继陈发科进京授拳之后,陈照奎授拳于京沪等地,陈氏太极拳逐步推广普及。沈家桢、肖庆林、洪均生是陈发科的弟子。陈照奎的著名弟子有马虹、张根才。马虹演练陈氏太极拳最能体现陈照奎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