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养生太极拳   太极健身   太极经典   初学者园地   太极源流   拳坛轶事   太极拳首页  
太极源流

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

龙卫东

 

2009-09-29 17:21:48|??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135 评论0 ??字号:?订阅

摘要:《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碑文的面世,为我们了解李道子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与相关史料比对研究,可以确定碑文的大部分信息比较可信。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太极拳的起源、三教合一论以及古老的养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但是碑文中述及李道子为无极养生功的创始人则难以成立。有些论者认为李道子是太极拳的鼻祖,则是更加不可能的。不过,太极拳与无极拳以及千载寺的养生文化却一定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承继关系。

关键词:李道子;唐村千载寺;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159—05

 

在关于太极拳起源的众多说法中,认为李道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最早提供这个说法的是清末民初的宋书铭。在他所传的《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①中有详细叙述。关于宋书铭《太极功》的真伪,前人论辨的很清楚,都给予了否定。②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史料的角度具体考证李道子其人其事。前辈学者为什么不对李道子的身世加以考证并进行批驳呢?笔者查阅了多本工具书和史料,发现关于李道子的记载只有寥若晨星的一两条记述,还是藏头去尾的。这就难怪前辈武术史家们言之不详了。本文的关注点不在宋书铭其书是否造伪,而是想从最近新发现的史料的角度出发,考证李道子其人的真实生平事迹,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他与太极拳起源的新的关系问题;并探讨他到底在武术史等方面有哪些贡献。
   近期,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来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为我们了解李道子提供了新的资料。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因魏太武帝灭佛,遂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恢复旧称;东魏武定三年(545)更名为千载寺。③遗址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7公里的唐村西北一带。千载寺是由释、道、儒三教寺庙组成的建筑群落,规模宏大,1958年后,遗址被多次拆毁。寺里的100多通石碑也散落流失社会。④《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原碑下落不明,所幸碑文拓片流传下来了,现在保存在博爱县唐村李立炳(原河南博爱农场纪委副书记)之处。碑文标题是《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以下简称《十力传碑》)。全文如下:
  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

  
   关于碑文作者普观,可以从以下两则材料中得到一些信息。一是在唐村发现的清朝康熙壬寅元年正月二十八日(1662)所立的一份李自奇(李岩的堂叔)买卖田地的契约上,普观是个作证的中人。⑤另外在焦作的月山寺里还存有普观写的一首《清凉子末香偈》⑥可以看出,普观是当时焦作地区一个比较有声望的和尚。如果说普观给李自奇做中人时,至少应该是个能让人信任的成年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普观至少应该有二三十岁,那么55年后撰写《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时候,他应该有80岁左右,甚至更大。碑文落款说明其内容是根据千载寺古代留存收藏的残碑加以整理破译撰写而成。从这一点看,普观撰写碑文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所以,这块石碑内容的可信性是比较强的。

关于李道子的姓氏名号

《十力传碑》所记李道子的名号是很有意味的,他在贞观年间被赐姓李,名叫“儒子”,字是“道武”,号为“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称谓。有人可能会奇怪他的名号之多、之杂,其实这正是千载寺三教合一的特色所在。至于大家知道的“李道子”,是他云游四方时的“游化号”罢了。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连安徽的民间(宋书铭述记李道子事迹多在江南)也有关于他的传说。而反过来在正史中却很少有这个名字的踪影。《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十力”条目:“唐僧,氏里师承不祥,通《涅磐》、《摄论》。武德末(626)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⑦这里的记载非常简略,连他的姓氏、名号、籍贯一概不知道。但是其法号、生活年代、擅长的佛教经典、游学过的地方和寺庙,和《十力传碑》所记都是相同的。显然大辞典里这个唐僧十力与千载寺唐僧十力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同一个人。其中与慧震的交往,也得到了《续高僧传》的印证,在《卷第二十九?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记载:“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段记载表明十力在贞观十四年左右就已经在通泉寺,与《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所载“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的说法完全吻合。同时这两份资料也证明《十力传碑》碑文中所记的“东泉”乃是“通泉寺”之音转所误。《十力传碑》中没有说明“东泉”的所在地,而这两份材料所记则清楚地告诉我们是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境内)。《续高僧传》的这段记叙还让我们了解到,十力当时已经有十分传奇的事迹了,所以才会被目为“异僧”。那么在民间有更多的离奇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在道教典籍中尚没有找到关于李道子的记载。这可能与三教合一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边缘化有关。佛教典籍中也仅仅在《续高僧传》中有雪泥鸿爪的影迹。所以难怪前辈学者找不到李道子的信史材料,只好付诸阙如了。幸亏有《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发现,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道子真实而更加具体的事迹。

关于李道子的身世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条目载:“唐僧,氏里师承不祥”。而《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对此却有明确记载,李道子是“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614),父母是千载寺附近的三教门信徒,说他是“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这为李道子的身世披上了神奇的外衣,“马兰草母诞世”之说,博爱县佛教协会的徐来生先生认为,这表明李道子是在千载寺附近的马兰草丛被发现的一个弃婴。⑧之所以和“神龙降凡”联系上,则是因为民间二月二,刚好是龙抬头的日子。李道子原来姓什么不得而知。李姓是后来唐太宗所赐。看来“弃婴”的说法似能成立。进一步思考,李道子会不会是个被遗弃的私生子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一般不会把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子轻易丢弃掉的,除非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特殊原因。
  
   碑文记载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不忘,而且文、武、医、易、雕塑、造像均有习学,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曾经应召到京城做雕塑等工作。他去京师的时候还很小。据《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条记载:“武德末(626)居京师,”当时只有12岁。又记他“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贞观朝一共有23年,取其中间数,那么李道子大约是在贞观十二年前后离开京师的。而《十力传碑》记载唐太宗赐姓是贞观年间,所以可以肯定,赐姓时李道子最大不会超过24岁。因为他去梓州通泉寺的时候已经很被称为“十力”了。由此看来,李道子获皇帝赐姓的年龄应该还要小得多。这也可能是他后来游化四方的时候故意要“化名隐籍”的原因之一。
  

   关于李道子的学业技艺及其创编无极拳的可信性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只记载了李道子“通《涅磐》、《摄论》”。这与《十力传碑》中的“涅磐摄论”的记载完全一致。而大辞典对李道子的其他学问则没有提及。《十力传碑》中却有详细的记载,说他“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但是李道子究竟有哪些著述,史料中均没有记载。
   《十力传碑》特别介绍了李道子在武术上的造诣,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还特意详细介绍了这套武功创编的理论基础。普观指出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基础包括:“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这个记述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来源,这对深入研究太极拳拳理拳法有很大帮助。如陈王廷在他的一首词中即有“一卷黄庭随身伴”之句。
   《十力传碑》的一大价值就在于使今人对太极拳的产生、演进有了更加真实而清晰的认识,即太极拳是在长期的酝酿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太极拳中的导引吐纳的养生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千载寺的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我们能看到了其中演进的痕迹,即从单纯的养生术,逐步发展到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可以说,不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是不符合武术发展史史实的。但是《十力传碑》中关于李道子武术成就的记载也存在一些疑点,在此提出来以就正于学者。
   第一,《十力传碑》作者普观把《易筋经》纳入李道子创编无极拳的理论基础中是错误的。据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专家调查研究证明,《易筋经》成书于明天启四年(1624),是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撰写的。⑨因此,把《易筋经》纳入到李道子的武术理论中肯定是错误的。但是在明末清初,千载寺的僧道们在完善无极拳的过程中,借鉴了盛名于世的《易筋经》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二,《十力传碑》认为无极拳是李道子所创的说法,缺乏旁证,难以成立。武术虽然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了,但是说到武术流派的产生则要晚得多,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是在明代。⑩即使我们给出一些提前量,把时间再往前做一些弹性的延展,最多也就是到宋代。目前没有史料表明唐代有武术流派的存在。所以说李道子在唐代初年就创编了无极养生武功的观点难以成立。说李道子会武术,这是有可能的。从他的字中就透露了点滴信息,他的字叫做“道武”。唐朝时从民间到宫廷都很盛行武术活动。李道子受此影响而擅长武功是可能的。但这也只是比较勉强的推论而已。《十力传碑》中还记有“梦中授艺,功惊武林”。其“功惊武林”,实在是还没有找到旁证。唐代见之于史料记载的著名武术大家有裴旻、公孙大娘等,但都是剑术家;少林寺武僧按后世传说也是以棍名世。在唐代以拳术流派名震天下的人,没有记载

第三,《十力传碑》中另有一段师训“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碑文虽然没有明言这个师训是李道子所作,但是从上下文看,普观可能认为这就是李道子传下来的。这段师训如果确实是李道子所言,倒是可以为李道子创艺无极拳提供一个证据。因为这段师训的内容很显然是针对千载寺的武术而言,而且“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也正是无极拳鲜明的技击风格。但是,考证其中用语,还是有很大疑点。比如“拳”作为一个武术术语,在唐朝还没有形成。在唐代“拳术”一般的称呼还是沿用传统的称谓如“角抵、手博、角力”等。例如,宋《角力记》记载“唐宝历中,敬宗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驴鞠角抵。戏酣。有碎首折臂者……”又如周缄《角觝赋》中有“前冲后敌,无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挐,尽是用拳之辈”。这里的拳是指“拳头”,而非指今之“拳术”。到了宋代角抵也有称为“相扑”。就是到了明代手搏也还多称为“白打”、“角拳”、“搏击”等。“拳”作为武术格斗的代名词流行于世,到明代才开始出现。比如明人唐顺之(1507—1560)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等。即使退一步,望文生义的理解,所谓宋太祖长拳也要到宋代才有。况且这是完全不能得到史料印证的说法。其他如名震天下的少林武术,唐朝时也只是说“十三位僧人”维护寺庙产业参加抗击王世充的战斗。明代后期少林武术才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因此,说《十力传碑》中的师训产生于明代的千载寺僧道之口则比较可信。而清康熙时的普观认为唐代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说法难以成立。所以,在无极拳之后产生的太极拳就更不可能是李道子创立的了。
   第四,程峰先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一文中,认为李道子是太极拳鼻祖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即使按照《十力传碑》不准确的说法,李道子也只是“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普观也并没有说李道子所创为“太极拳”。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个观点经过唐豪等专家的考证以及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载印证,可以说是很明了了。程先生也赞同陈王廷、李仲、李信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却又说相隔千年的李道子是太极拳的鼻祖。他显然是把“鼻祖”和“创始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做了区分。一般所说的“鼻祖”就是指创始人。笔者不敢自信,翻了翻几种小词典,解释很清楚,并没有歧义。太极拳中吸纳了很多中华文明的精粹,不能因为太极拳吸收了李道子的营养,李道子就成了太极拳的鼻祖;太极拳中还吸收了《道德经》、《黄庭经》、《太极图说》等经典的营养,是否老子、魏华存、周敦颐等人都成了太极拳的鼻祖?另外如果把太极拳等同于无极拳也是错误的。不管是千载寺留存的碑文,还是唐村李氏家谱、拳谱,以及陈家沟老拳谱等其他可靠的史料中都没有这样的说法,相反却有比较明白的区分。唐村《李氏家谱》记载:“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这里明确指出,无极功为“练传”,太极养生功为“创艺”。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李道子一定擅长养生术。
  

   关于李道子的养生成就以及无极拳产生的时间

1.李道子的养生成就。《十力传碑》中明确记载李道子的养生术是“寂息”法,说他“六旬寂息十八天日”,即闭气,不呼吸,十八天。之后“九九重阳,返老还童”。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气功和印度瑜伽术中都有记载。李道子最终享年128岁。但是仔细比对发现这个年龄的记载前后有冲突。李道子的生年按碑文记载是隋大业十年,“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唐开元朝一共29年,开元中是727年前后,那么李道子的年龄应该是113岁左右。如果是开元末年(741)卒,才是虚岁128岁。造成这个差误的原因就在于,这篇碑文是普观据“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所以究竟以哪个记载为准不能确论。但是不管以何为准,李道子都是极高寿的人,都足以证明他的养生成就。
  
   2.关于无极养生功。2005年6月,唐村村民在河中掘得《北魏僧惠造像记》残碑一段。该碑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载有该碑全文,其中有“故能振馨风於冲漠之野,击玉磬於无极之乡”,“千载寺有魏大法师故沙门都法恩,起妙因於初心,建净业於无极故里”之语。由此可知,早在南北朝时期,博爱唐村千载寺就被称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同时也表明,无极养生理法,是兼容了道家和佛家的内涵,而不仅仅是道家的功夫。所以说无极养生武功(无极拳)产生于千载寺绝不是偶然的。不过说到无极养生武功(无极拳)产生的具体时代,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只能追溯到明代

据由黃河南北洪洞移民世裔撰立于明万历甲午年二月初二日的《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记载,洪洞移民在明朝初年迁来河内的过程中,曾临时被安置在千载寺四周,并得到过千载寺“僧道大师舍食传拳养生”的恩惠。按照这个记载,那么明朝初年千载寺就已经有武功存在了。这里一方面表明在明万历时尚没有“无极养生功”这个名字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传拳”却是和“养生”紧密相连的。因此可以初步确定,千载寺含有养生内容的武术文化的诞生不会晚于明代初的洪武永乐年间。经过明朝三百年的发展,千载寺的武术到明朝末年才颇具声名(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提到不少当时著名拳种,但是没有无极拳)。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王堡村的王仲锦都曾在千载寺拜师学艺,更不要说近水楼台的唐村李氏家族,世代学拳于千载寺,从第六代李从谅起,李氏家谱记载文武双修的人就不可计数。这可以看出千载寺的武术养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正是在千载寺深厚的养生武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陈王廷、李仲、李信先是“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然后才创编了太极拳。可以说,太极拳是在无极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来,而无极拳产生于明代。
   值得注意的是,《十力传碑》最后一句话提到“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这里最后一个字已经漫漶,可是语句的意思隐约透露出,普观撰写这篇传记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了关于无极拳创始人的纷争。限于资料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切了解到当时这个纷争的真实背景。从碑文大致推测,有可能是当时有人认为自己的武术已经超过了前辈师傅,普观为了正视听,平息这场纷争,所以根据千载寺历代文献专门编撰了这篇传记,树碑立传以期消弭各方的争论。普观在落款中有“译撰”一词。这表明,普观所依据的“千载寺古藏残碑”已经不是很完整的史料,《十力传碑》中有些内容的记述是经过普观破译后的推断。因此出现上述讹误就可以得到解释了。但是这个落款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普观的基本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他专门把“破译”一事作了清楚的交代。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碑文中的个别漏洞和历史局限性而全盘否定整个《十力传碑》的真实性和价值。
  
   注释
   ①本文所据为马有清先生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一书中的《太极功》清抄本原本影印件(香港商务印书局2004年8月第一版)。在万本太极拳谱中又名为《宋远桥述记太极拳》,见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②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③程峰:《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④原福全:《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中华武术》2005年第5期。⑤程峰:《博爱唐村李岩故里调查》,《中原文物》2007年第4期。⑥千载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92f901000ceb.html。⑦《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⑧徐来生:《古河内高僧传奇系列之四》,焦作广播电视网,http://www.jzrt.com/html/200706/15/090005855.htm。⑨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改要》,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年。⑩《中华武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梁敏滔:《东方格斗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6—368页。徐震:《徐震佚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37—38页。该碑文拓片现存博爱唐村李立炳处。龙卫东:《博爱唐村〈李氏家谱〉中的几处误读甄别》,《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太极源流 目录 太极史话 目录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之流派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近百余年的发展情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王廷不是太极拳鼻祖

陈家沟不是太极拳的祖庭

太极拳起源的争议

太极拳,道家传

一部唐村《李氏家谱》,直指太极拳源头真脉

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

太极拳源流解谜

蛇鹊酣战常山坡,轩辕悟创熊掌拳

终南山火龙传真道

张三丰首创内家拳

张三丰首创十三势

蒋元龙大难不死,王宗岳后继有人

陈奏庭遇仙得神功,蒋把式感恩传砲捶

砲捶源自蒋把式

张真人传

张松溪传